
人家常說「大塊呆」,但肥胖真的會讓人變呆嗎?有些學生因為胖了20公斤,開始心情煩躁,晚上睡不著覺,甚至出現了「肥胖憂鬱症候群」,導致不願意參加社團活動、不想上課,影響學習成果。
大塊呆其來有自
這意味著「大塊呆」並非無稽之談,因為30歲以下的年輕人很容易出現肥胖焦慮症候群,特別是在讀書的青少年。許多肥胖學生的身體微量元素異常,這些微量元素影響思考和情緒,導致演算能力和成績變差。
青少年在讀書時期,受同儕影響大,肥胖容易引發焦慮症候群,甚至被霸凌,進而影響學習成果。很多家長不知道肥胖和情緒的關聯,只覺得孩子脾氣變差、回家躲在房間。
許多學生因肥胖默默承受家庭和學校的壓力,成為情緒的未爆彈。但臨床上看到,這些學生若成功減重,外觀有所變化,情緒多半會好轉,治療肥胖也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就感。
肥胖憂鬱互為因果
肥胖和憂鬱互為因果。肥胖的人血清素下降、在意外界眼光,容易出現憂鬱;反過來,憂鬱的人會暴食、不想運動,形成惡性循環。所以減重需要先排除心理障礙,才能成功減肥。
與心理醫生共治
治療肥胖的第一步是讓病患放下心防,然後檢討生活與心態,看看近期生活有無改變或其他因素造成肥胖。接著檢視生理因素,如基因遺傳、自律神經等,進行詳細診斷。
有時治療肥胖需要心理治療,協助病患找出心理壓力。如果發現焦慮症、精神障礙,可以與精神科醫師共同治療,解決問題。
針對不同原因的肥胖,如大部分與暴食有關,有些與腸胃道機能吸收過剩有關,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。
不快樂的家庭容易養出過胖的小孩?
在台灣,每四個小學生就有一個體重過重。全球肥胖問題愈演愈烈,世界衛生組織指出,全球有15億肥胖成人,幾乎每5人中就有1人過胖。兒童肥胖更是全球焦點,因為研究顯示,肥胖兒童有近八成會在成年後持續肥胖,其健康風險比成人更高。
美國目前有1/3的青少年屬於過重或肥胖,這已成為嚴重的社會議題。即便有「我們動起來」等運動和健康飲食的倡導,大部分的預防和干預措施主要集中在學校,對於家庭環境和氛圍的影響則相對不足。
根據休士頓大學的研究,來自不穩定家庭或家庭壓力大的女孩,如父母離異、家庭暴力、經濟危機、母親健康問題等,更容易在成年後出現過重或肥胖問題,相較於男生,這種影響更加顯著。
雖然研究尚未完全解釋家庭壓力對男女孩肥胖影響差異的原因,但推測可能與男女對壓力反應的生理和心理差異有關。長期壓力可能導致身體釋放類固醇,進而影響飽足感和飲食習慣,女性尤其易受高糖、高油等不良飲食誘惑影響。
因此,要保持孩子的健康體重,除了注重飲食和運動外,建立快樂穩定的家庭環境也是至關重要的。有效的家庭支持和積極的家庭氛圍,對於預防和處理兒童肥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。